雙子葉植物有哪些【常見的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有哪些】
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植物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植物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單子葉植物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單子葉植物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雙子葉植物綱—毛茛目
真核生物域
植物界
被子植物門
雙子葉植物綱
毛茛目
毛茛目(學名:Ranunculales)在植物分類學上是位於真雙子葉植物分支較原始的一個目。在某些特征上表現出比木蘭目進步一些,但比其它雙子葉植物原始,故通常認為它是由木蘭目進化而來;也有人認為木蘭目進化出木本植物,而草本植物是由毛茛目進化來的。
2003年的APG II 分類法也將小檗科放入毛茛目中,在真雙子葉植物分支之下;但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毛茛目放到木蘭亞綱之下。其中十大功勞屬和小檗屬的親緣關係最近,兩個屬的植物之間可以雜交。以前的分類法有另外分出南天竹科、囊果草科和鬼臼科的。
1.形態特征毛茛目的植物為木本植物或草本植物。花通常兩,稀單,整齊,稀左右對稱,各部分螺旋狀排列或輪狀排列。花軸常隆起,稀凹陷或與心皮多少合生。花被花瓣狀或分化成花萼和花冠。雄蕊多數,或減少到少數。心皮多數,或減少到少數或l個,通常分生,稀合生。種子通常含豐富的胚乳。
2.主要價值毛茛目毛茛科的植物含有多種化學成分,許多種植物是藥用植物,在我國使用曆史悠久,醫藥衛生上不可缺少的黃連、烏頭、丹皮、赤芍、白芍、木通等的原植物均屬毛茛科。毛茛科植物也多是有毒植物,如烏頭、毛茛、天葵等,均可作土農藥,防治一些農作物的病蟲害,也可用於除四害。耬鬥菜屬的某些種類的根含糖類,可食用。金蓮花屬某些種的種子含油脂,可供工業用。展枝唐鬆草的葉含鞣質,可提製栲膠。毛茛科中不少屬有美麗的花,可供觀賞,如牡丹、芍藥、烏頭、翠雀都是我國著名的花卉,此外,在耬鬥菜屬、鐵線蓮屬、銀蓮花屬、翠雀屬、烏頭屬、金蓮花屬、毛茛屬、唐鬆草屬等屬中有不少種值得在庭園中引種栽培。
3.下屬科小檗科(Berberidaceae)
星葉草科(Circaeasteraceae)
領春木科(Eupteleaceae)
紫堇科(Fumariaceae)
獨葉草科(Kingdoniaceae)
木通科(Lardizabalaceae)
防己科(Menispermaceae)
罌粟科(Papaveraceae)
蕨葉草科(Pteridophyllaceae)
毛茛科(Ranunculaceae)
4.星葉草科(星葉科)星葉草科(學名:Circaeasteraceae),又名星葉科,隻有1屬1種,生長在喜馬拉雅山西北部至中國的西部。
本科植物為一年生草本;植株矮小,葉倒卵形,簇生,生長在莖的頂部;花兩,輻射對稱,花萼2,花瓣缺,單生於葉腋內;果實為瘦果,有鉤毛。
(1)植物學史自1881年被發現以來,對其係統位置頗多爭論,曾被認為應屬於、或,或接近。但星葉草有一係列獨特的特征,如2枚子葉宿存,萼片2~3,雄蕊1~3,有鉤狀毛,花粉管通過胚珠中部進入胚囊,種子有細胞型的胚乳等,而與毛茛科等科有明顯的區別。J.哈欽森於1926年在其《有花植物分類》一書中建立了星葉草科,得到不少學者的讚同。他將星葉草科放在小檗目中。美國學者A.C.福斯特則認為把這科放在廣義的毛茛目中較好。
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 分類法認為本科可以選擇地和獨葉草科合並。
(2)形態特征一年生無毛小草本,胚軸伸長成莖,兩枚條形子葉在其下部宿存,在頂葉子簇生,葉為單葉楔形,頂部邊緣有齒,具開放式二歧分枝的脈序。簇生於葉叢中央,很小。萼片2~3,宿存。花瓣不存在。雄蕊1~3,與萼片互生,花藥略叉開。心皮1~3,分生,無花柱,柱頭小,子房有1顆下垂的胚珠,受精後形成具鉤狀毛的瘦果。有豐富胚乳。
(3)種屬分布僅1屬1種(星葉草)分布於中國西藏東部、雲南西北部、四川西部、陝西南部、甘肅南部、青海東部和新疆西部,以及不丹、錫金和尼泊爾。生於海拔2100~4000米的高山草地或山穀溝邊和林中。
(4)星葉草屬星葉草屬 Circaeaster Maxim.,一年生小草本,有細長的胚下軸,莖極短,種子有豐富胚乳,胚圓柱形,直,子葉短。1種,分布於我國青藏高原一帶和喜馬拉雅山區。
①形態特征子葉線形,宿存。葉數個或較多簇生於莖頂端,楔形,葉脈二叉狀分枝。花簇生於葉叢中央,小,兩;萼片2-3,宿存;花瓣不存在;雄蕊1-2(-3),花絲扁平,線形,花藥2室,內向;心皮1-3,分生,無花柱,柱頭,小,子房有1顆下垂的胚珠。瘦果狹長,不分裂。
②星葉草星葉草(學名:Circaeaster agrestis Maxim.)是毛茛科,星葉草屬一年生小草本植物,高可達10厘米。子葉線形或披針狀線形,葉菱狀倒卵形、匙形或楔形,基部漸狹,邊緣上部有小牙齒,背麵粉綠色。花小,萼片狹卵形,花藥橢圓球形,子房長圓形,花柱不存在,瘦果狹長圓形或近紡錘形,4月至6月開花。
1881年,星葉草被彼得堡植物園的遠東旅行家馬克西莫維奇(K.J.Maximowicz,1827-1891)發現並命名,學界對其係統位置一直有爭論。它曾被分在毛茛科、金粟蘭科、小檗科或三白草科。
哈欽森於1926年建立了星葉草科。陝西師範大學任毅教授的研究表明,星葉草屬仍然是毛茛目成員,此屬與其它毛茛目成員間在維管係統和胚胎發育方麵的區別暗示,“星葉草屬在毛茛目內發生以後,可能是沿著一條特化和減化的途徑發展的”。
生長在山穀溝邊、林中或濕草地。星葉草喜陰濕,要求散射光和潮濕的生境,凡陽光直接照射處,未見其生長,這種特殊生境一旦被破壞,即難生長。因它分泌一種特殊氣味,影響其周圍植物的生長,故在林下或局部小環境中往往形成單優群落。有時,一些濕生植物,如黃水枝、細弱蕁麻和橐吾等也可與其伴生。
在中國分布於西藏東部(海拔3000-4000米)、雲南西北部(3500米)、四川西部(3300-3800米)、陝西南部(2100-2800米)、甘肅南部(2800-3600米)、青海東部、新疆西部。在不丹、印度、尼泊爾也有分布。
星葉草具有獨特的狀,其葉脈為開放式的二叉狀分枝脈序,特別是遠軸盲脈末端的形態結構特征,使其明顯地有別於毛莨科的其他屬,故有人主張將其另立為星葉草科。因此,保護好星葉草,對進一步研究被子植物係統演化問題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。
5.領春木科領春木科,隻有1屬——領春木屬(Euptelea)共2種:領春木(Euptelea pleiospermum)與多蕊領春木(Euptelea polyandra),分別原生於中國和日本。前者分布在中國除東北以外各地。樹幹端正,姿態古雅。早春開花。栽培供觀賞。木材可供家具及農具等用。
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其列入金縷梅目,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 分類法將本科放入毛茛目。
(1)形態特征落葉灌木或喬木;枝有長枝、短枝之分,具散生橢圓形皮孔,基部有多數疊生環狀芽鱗片痕;芽常側生,有多數鱗片,為擴展的近鞘狀葉柄基部包裹。葉互生,圓形或近卵形,邊緣有鋸齒,具羽狀脈,有較長葉柄,無托葉。花先葉開放,小,兩,6-12朵,各單生在苞片腋部,有花梗;無花被;雄蕊多數,1輪,最後常扭捩,花絲條形,花藥側縫開裂,藥隔延長成1附屬物;花托扁平;心皮多數,離生,1輪,子房1室,有1-3個倒生胚珠。翅果周圍有翅,頂端圓,下端漸細成顯明子房柄,有果梗;種子1-3個,有胚乳。
(2)領春木屬領春木屬 Euptelea Sieb. et Zucc.,隻有領春木2種,前者產日本,後者產印度和我國西南部、東南部至北部。落葉灌木或小喬木;芽常側生,為近鞘狀的葉柄基部所包裹;葉互生,單葉,圓形或近卵形,有齒缺;花先葉開放,兩,為腋生的花束,無花被;雄蕊多數,花藥比花絲長,側縫開裂,藥隔延長成附屬物;心皮6-18,離生,有1-3個側生胚珠;果為聚合翅果,每果有種子1-4顆。本屬亦有學者將其置於昆欄樹科。
(3)領春木領春木(學名:Euptelea pleiosperma)為領春木科領春木屬下的一個種。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可達15米;小枝無毛,芽卵形,鱗片深褐色,光亮。葉紙質,卵形或近圓形,少數橢圓卵形或橢圓披針形,先端漸尖,脈腋具叢毛,葉柄有柔毛後脫落。花叢生;苞片橢圓形,早落;花藥紅色,比花絲長,子房歪形,翅果棕色,種子卵形,黑色。4-5月開花,7-8月結果。
分布於中國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陝西、甘肅、浙江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、雲南、西藏。印度也有分布。生長在海拔900-3600米的溪邊雜木林中。
領春木紋理美觀可做高檔家具或儀器表盒等;樹形優美,樹幹通直,也是優美的庭院樹種。
領春木為典型的東亞植物區係成分的特征種,又是古老的殘遺植物,樹木。為典型的東亞植物區係成分的特征種,第3紀孑遺植物和稀有珍貴的古老樹種,對於研究古植物區係和古代地理氣候有重要的學術價值。
保護級別:中國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,1984年7月公布《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》3級。領春木分布範圍雖廣,但因森林大量砍伐,自然植被嚴重坡壞,生境惡化,領春木的生長發育和天然更新受到一定的限製,分布範圍正日益縮小,植株數量已急劇減少。
6.蕨葉草科蕨葉草科(Pteridophyllaceae)也叫蕨葉木科或蕨罌粟科,隻有1屬1種——蕨葉草,生長在日本。
(1)植物學史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其列入荷包牡丹科,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 分類法雖然單獨列為一個科,但也認為可以選擇地和荷包牡丹科及罌粟科合並,2003年經過修訂的APG II 分類法維持原來的分類不變。2009年最新修訂的APG III 分類法將其並入罌粟科中。
(2)蕨葉草蕨葉草(學名:Pteridophyllum racemosum),又名蕨葉罌粟,是日本特有種,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,分布於本州中部和東北部的高山針葉林中或林邊。
①形態特征植株高45-80厘米。根狀莖斜升,連通殘留的葉柄基部直徑1.5-2厘米。葉少數簇生;葉柄禾稈色,上麵有溝槽,長15-30厘米,基部直徑1-2毫米,通體至葉軸被相當多的鱗片;鱗片貼生,淺棕色至紅棕色,薄膜質,卵形,急尖頭,全緣,易擦落。葉片卵形或卵狀闊披針形,長25-45厘米,中部寬9-18厘米,頂端漸尖,基部闊圓形,通常略縮狹,二回羽狀;羽狀的羽片15-25對,互生至對生,略向上斜展,或下部幾對有時近平展,略有短柄,鐮刀狀披針形,長2-11厘米,寬1-2厘米,頂端漸尖至長漸尖,偶見下部幾對的頂端急尖,基部闊楔形,兩側對稱;小羽片7-20對,互生,彼此有明顯的間距,略向上斜展,矩圓形,長0.5-1厘米,寬2-4毫米,頂端急尖,基部楔形,下延,形成具狹翅的小羽柄,不對稱,上側較寬,略突起呈耳狀,下側狹楔形,邊緣羽狀淺裂至淺半裂;裂片2-4對,向上斜展,卵圓三角形,頂端大多急尖,具向上彎弓的芒刺,不分裂或不等長二淺裂;葉脈兩麵略可見,羽狀,側脈單一或分叉,每個裂片有小脈1條,在頂端不等長二淺裂的裂片上側有二叉狀小脈,小脈均不達邊緣。葉草質,幹後綠色,上麵色較深;葉軸禾稈色,上麵有溝槽;羽軸禾稈色或淡綠禾稈色,兩側通體有綠色的狹翅,上麵也有溝槽,光滑,下麵疏被暗棕色或紅棕色、卵形或長卵形、尾狀長漸尖頭、全緣、上部不貼生膜質薄鱗片;小羽片上麵光滑,下麵疏被披針形的棕色細小鱗片。孢子囊群小,直徑約1毫米,生於小脈頂端,靠近小羽片邊緣;圓盾形的囊群蓋灰棕色或灰色,全緣,厚膜質,易脫落。孢子赤道麵觀超半圓形,周壁形成少數闊翅狀褶皺。
②生長環境生長於海拔400-1400米的山穀常綠闊葉林下溪溝邊。
分布於湖南西部(鳳凰)至西北部(桑植、石門)、重慶(南川、武陵)。日本也有。
【更多精彩文章,請關注微信公眾號“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”】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评论列表